top of page

1994年 于彭筆下的哀悅 個展(新竹•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中心主任

徐小虎

  

  有了上述概今後,反觀像于彭這樣的臺灣畫家,會有一些饒富趣味的發現。以于彭為例,他如何和這些市場上通常以第三手美感經驗購畫的收藏者產生互動?如何保持自己藝術的完整性?如何在市場需求中維持內在的藝術省思?有潛力的收藏者會首先注意到于彭動物園式畫面中的輪廓與記號,並與自身的戰後臺灣經驗相連而產生意義。于彭並沒有與臺灣經驗分離;相反的,他的作品常以過去和現在的日常家居生活為題材。在畫中,我們常見到池塘中的鴨子和蓮花、休憩的水牛、貓、狗、家禽、家畜和野生動物;樹栽亭台、盒子般的建築物、佛陀、道教神像和其他民間信仰的神只以及那些令人追憶過往文人風采的傢俱。這些外在傳統的標示符號和象徵使臺灣觀眾感到親切,同時也令國外者感受到異國風情,這些要素同時也構成了吸引一般收藏者的主題。于彭的畫顯示他是一個誠實的藝術家,相異於許多同時期與前輩的藝術家,僅僅編織一些久遠而與生活無關的虛幻夢境,于彭專注於描繪他四周真實的生活。

  

  我們可以從于彭作品的一些要領中體會他這個人。其內在世界以一種充滿生命力及熱帶風情般茂密不修邊幅的率直律動著,這樣的觸覺直接擊入觀者的內心。無論作品的素材是簡單的素描、拼貼、粉彩、油畫、或水墨,那種吵鬧、擁擠、勃發、喧囂的感覺是一樣的。畫中帶有一種具生命感、濃密、男性而不帶修飾的氣氛,同時卻又流露出天真和友善。以上的歸因得自于彭畫中整體的律動,而與畫的主題(無論是鷺鷥、高樓或山巒)無關。由其作畫習慣、用色和筆觸中,我們看到真實的于彭站在眼前。

  于彭並未呈現給觀眾一個有秩序的世界,對一些受過傳統教育的中國觀眾而言,于彭的作品和高雅、含蓄等字眼沾不上邊。中國當代藝術家這種隨興式作品的產生其實有許多原因。在藝術方面,我們無法用舊有的標準衡量此類作品,而畫家亦不熱衷追求前人所留下的傳統技巧,于彭即是此類畫家的代表。

  

  但于彭並非全然沒有技巧方面的訓練,他也可以畫出十分寫實的作品。在他大部分的室內靜物作品中,主題會平面式的整齊排列近似拼貼,這反應了于彭特殊的天真氣質。有時他也會用一種鳥瞰式的視野作畫,這種不同於西方透視法的方式,使他的創作有更自由的發揮空間。此外,主題物橫向排列使其畫面上對比佈署和觸覺的趣味更加誇張,同時給觀者一種虛曠的感覺。

  

  于彭作品中古怪的喧鬧;不是那麼刺人卻又清楚可見的疏離感,正是當今臺灣社會的反應。于彭將自己完全融入這個時代,並在作品中迸發出這種激情,許多與彭同期的臺灣畫家也同樣忠於自己的感覺。在於彭的作品中,除了他原有的木刻技法、炭筆、油畫和素描訓練之外,他在近期的作品最喜歡用的是一種毛筆重迭塗畫的技法。這種筆法來自他所喜愛的黃賓虹(1864~1955),而上溯其源,可找到清代的王源祁(1642~1715)和元代的王蒙(1301~1382)。這四位元畫家的作品都可看出一種厭惡空洞(害怕空虛或寂靜)的特質,他們以濃重的筆觸和明暗、曲直和幹濕的對比,營造出一種類似斑駁的抽象織錦氣氛,永遠充滿生命力。

  

  于彭在他的油畫中,明顯地用中國的水墨筆法創造出一種喧囂和快樂的效果。畫中扭曲和碰撞的獨特形式,落差的地面和油彩的應用方式,顯現出筆墨的激情和觸覺的能量。在近期的作品中,于彭大膽的運用朱紅,並企圖在傳統的價值觀下玩遊戲,揚棄以前慣用的觸覺式筆法,這當然不是于彭。事實上,于彭不能壓抑他的激情,在另一幅近作中他放棄平面的描繪而呈現出水般的透明感。雖然是嘗試性的拼貼作品,但他獨特的水墨趣味仍充塞其中。這些由不同材質中表現的獨特氣質,是于彭將以往所得嘗試內化的過程。在油彩作品中,無論表現的是一群人在花園中遊樂,或是像漢畫一般有許多奇怪的生物擠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都無法發現西方繪畫的陰影;相反的,我們在其中看到現代的臺灣風味。于彭透過油彩將他獨特的抽象觸覺趣味,用自己的方式圓滿地表達在畫中,在他一九八0年的首展作品,一幅粉彩的仿漢代小丑畫作中就已顯現出這種風格了。

  

 

  • w-facebook
  • Twitter Clean
  • w-flickr
bottom of page